第8次作业:(2选1)组成3-5人小组,讨论后各自完成作业:1、以“不以变喜,不以阻悲”为主题,讨论总结如何接纳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变与不变。2、结合课程内容,尝试阐述格式塔心理治疗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之下的优势与局限 “不以变喜,不以阻悲”,孙平老师总结的这句话,源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文字面意思是,不因(外部的)财富、权力(丰盈)而欢喜,不因自身的(潦倒、失意)而悲伤。这里采用了一种叫做互文的古汉语修辞手法,即前后两句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所以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是,不因外部或自身的变化而或喜或悲,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保持淡然心态,不因成功而妄自尊大,也不因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怎样,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影响。同理可以推及这句话,不因来访者的变化而欢喜,不因来访者的阻抗而悲伤。即来访者变化或者不变,咨询师都不要因此高兴或者沮丧。 这是基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充分的尊重与接纳。作为一名曾经的来访者,我认为既然选择了走进咨询室,和咨询师一起工作,这就是一种改变。生活的现状不能使来访者满意,ta选择改变现状,寻求帮助。而随着帮助过程的展开,来访者内心也无时无刻不在挣扎,充满了面对与逃避,积极与消极,呈现在咨询师面前的变或不变,是内心征战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可能某个阶段逃避战胜了面对,没有表现出变化,如果这时有一个人能无条件的容忍,有耐心并继续鼓励ta勇敢面对,让ta内心充满力量的,而不是征战之后的挫败感的话,那么改变迟早会发生。 作为正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的人,基于目前已学习到的流派,我认为目前为止无论哪个流派,都是基于咨访关系的平等,通过建立起来的关系进行工作,发挥效用。精神分析,讲耐受,咨询师需要耐受住来访者的模式,来访者一开始的不信任,看到改变之后对咨询师的崇拜,无论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都需要耐受住,通过移情/反移情,改变来访者的模式。在某个阶段,来访者的变化或者不变,也都需要足够的耐受。阿德勒,悬置,去除所有预设,变化或者不变化,都需要去除预设的期望。水平化也是给予来访者充分的选择权,选择讨论的主题,很可能在咨询师看来很重要需要改变的主题,在并没有充分讨论的情况下,来访者就换了主题,也是需要咨询师充分尊重。人本主义,名字就是,充分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变或者不变,都需要咨询师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变与不变,最后就在这些过程中展开。存在主义,人和关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关系。来访者不发生改变,同样是存在的关系的客观的显示反应。存在即合理。格式塔,觉察,通过觉察当下,去感受现在的关系和情绪等等。改变可以觉察,不改变同样可以觉察,一起讨论,一起成长。这里可以看出,即便在理论模型的细节上,不同流派存在着“冲突”,有些“冲突”甚至很激烈,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建立好的关系,为了和来访者更好的工作。 在最开始的课程中,老师也强调过,即便来访者脱落了也不意味着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咨询师,可能是ta改变的时机没到。人类,是经过上亿年积累,演变,进化出来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能与一个人建立深度连结,一起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第7次作业:谈谈你对“阿德勒学派重视意识超过潜意识”的理解,并思考阿德勒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流派影响是怎么样的 意识是自身主观的感受和认知;而潜意识是在内心深处的,通常是主观感无法感受到的,就像冰山理论的隐喻,在水面下的冰,我们无法直接看到。 阿德勒学派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很主动,无论是理念还是临床治疗,它都非常主动。孙平老师在视频中介绍了阿德勒本人的生平,他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游学和演讲,在全世界范围推广他的学说,以至于鲜有著述传世,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相较于出世著书立说而言,在我看来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他的学派在他身后也是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也同样继承了他本人的品格。在治疗层面上,精神分析流派会根据来访者的模式,通过移情和反移情,沉浸在模式当中,逐渐的澄清、改变来访者的模式;而阿德勒学派,在充分评估来访者之后,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诠释的方式直接告诉来访者,更直接和主动的进行治疗。他们重视意识超过潜意识,就是通过诠释的方式主动的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和来访者探讨。而没有像精神分析流派那样,等待移情和反移情过程的展开,也不会直接给出自己对来访者的意见,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孙平老师也提到了“知行合一”,确实,阿德勒学派将阿德勒本人的主动和积极,很好的实践在了理论和临床治疗中,也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了。 阿德勒学派的主动,还体现在他们不排斥对来访者的猜测和鼓励。猜测表面上是可以加快咨询进度,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咨询师主动的和来访者进行互动和探讨的方式。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猜测来访者的某种行为的意图,并平等的,尊重的探讨,本身也会促进氛围变得更加轻松,让来访者更加信任,能卸下防备。鼓励就更是主动了,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有哪一个不是缺乏鼓励的呢?如果过程太长,咨询师太被动的话,也有可能消耗来访者的耐心。 我觉得正是这种主动,积极入世的精神,对于后来流派的启迪和影响是最大的。我始终认为来到咨询室的来访者,一开始都是被动的,渴望得到帮助的,而这个学派倡导的鼓励,乐观取向,都是能在一开始最能抓住来访者的东西。虽然没有纯粹的阿德勒学派治疗师,但是他的核心思想非常受用。孙平老师的总结,“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用认知来纠正,用行为来干预”,这种高效率,也符合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节奏。…
第6次作业:(2选1)1、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根据个人经验回顾觉察反映自身心理防御的事例,并探讨防御在事例中起到的效果。(如觉得不舒服,作业中可仅涉及对心理防御是如何在事例中起到一定效果进行探讨)。2、请梳理总结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以及相关技术,并从中选出1-2个你目前最欣赏的代表人物或分支流派,说明你的理由和思考。 选择1: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根据个人经验回顾觉察反映自身心理防御的事例,并探讨防御在事例中起到的效果。(如觉得不舒服,作业中可仅涉及对心理防御是如何在事例中起到一定效果进行探讨)。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指无意识的心理机制减少因不可接受或潜在有害的事物而来的焦虑。”(维基百科) 孙老师在他的课程中提到,精神分析的治疗焦点,主要集中于两点:1.…
第5次作业:结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马勒理论,谈谈你对 “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句话的理解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看到这个议题,不由得就想起这句歌词。出自李志的《梵高先生》。的确,我们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孤独的离开。 不妨梳理一下一个普通人类一生重要时间线吧:呱呱坠地,父母的照料,慢慢长大,有了朋友,成年,有了伴侣,有了儿女,父母老去,儿女成年,先后离开,最后伴侣离开,或者自己先于伴侣离开。简单梳理后发现,除了首尾,中间的每个环节其实也都暗含了孤独二字。和父母,和朋友,和伴侣,和儿女,无论怎样的陪伴,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无论怎样的相处,最后其实都是和自己的相处。自己人生的路,还是需要自己一个人去走,别人不可能代替你,最多是扶着你,迈步还需要自己迈。学习,工作这些一个人最核心的生存能力都是需要自己去发展的。 根据马勒的理论,分离个体化是从婴儿的第5个月学会爬开始的。我们从爬开始,逐渐的从身体和心理上和主要照料者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个人认为这里有两个分离的过程:我们离开母亲(主要照料者),儿女离开我们。如果前面一个过程完成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后一个过程。独处,是分离个体化一个具体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如果前一个分离个体化过程完成的不好,独处的能力不会太好。然后也会影响子女的分离一体化过程,或者影响同子女的关系,或者子女的独处能力也受影响。…
第4次作业:(2选1)1、什么是青春期的同一性与角色混乱?2、同一性状态会随着性别、亲密关系、职业、宗教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领域的不同而变化吗?谈谈你的观点,并思考你的同一性在某一重要领域的发展,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对同一性的发展产生影响。 选择2:同一性状态会随着性别、亲密关系、职业、宗教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领域的不同而变化吗?谈谈你的观点,并思考你的同一性在某一重要领域的发展,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对同一性的发展产生影响。 同一性,老师讲到的概念是能构建出自我概念,自我价值和未来规划。就是能明确自己是谁,自身的价值和自己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向。自我理解的话,就是十分确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想去学习什么专业,什么技能,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以及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自己能从学习和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地获得价值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再搭配上自己的爱好合理的休息,这种生活状态自然会充满幸福感。 个人认为主要可能是教育环境的原因,能够在青少年期就形成同一性成熟的人并不多。就我观察和了解身边的同龄的同学来讲,只有1个人在青少年期就达到同一性成熟。其他的都是被生活推着走(同一性早闭),或者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一性延缓),有的还在迷茫着,痛苦的摸索当中(比如我)。由于从小学就开始的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得我们缺乏足够的时间从事身体和心理的锻炼,也缺少时间独立的思考,形成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官方的标准答案的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或多或少的欠缺着,只喜欢简单粗暴的要一个正确答案,而不喜欢通过思考或者探讨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者拥有自己的观点。这就凸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在上大学之前,也属于没有什么时间思考这些问题的人群,在大学的头两年也是浑浑噩噩。一次偶然的机会,接受了一个同学的邀请,参加了教会的复活节活动,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让我接受了耶稣,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在教会,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原来是可以如此充满善意,如此真诚。会有矛盾,会有分歧,但也都会真诚的沟通解决。和我在教会之外感受到的冷冰冰的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通过牧师的讲道,以及成员的分享,我第一次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我要如何选择未来的生活。教会所构建的世界观是,我们是神所创造的,我们带着原罪来到世界,耶稣为了我们的罪,将自己献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们为了荣耀神的名而活。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这个都是基督徒的核心价值。在那之后的时间里,我持续的被震撼,被感动,在大概半年之后,接受了洗礼。感觉这是我人生到现在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在那之前,我一直接受的是所谓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在这之后,我渐渐的意识到,人类的渺小、无知、愚蠢与傲慢,逐渐的明晰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谦卑,承认自己那么的无知,那么的软弱,那么的不完美;其次是保持警醒,因为内心的自私、贪婪就像魔鬼撒旦一样,时刻准备袭击软弱的自己。我意识到了,人,不再像之前讲的那样理想般美好,因为人性也有幽暗的一面,我们永远无法忽略的幽暗面。如果我们刻意忽略,就会和人性相违背,成为一种欺骗。教会的经历,使我有一种被破碎的感觉,所谓不破不立吧,“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7),这段《圣经》的经文,也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段经文,通常是教会拿来分享给新朋友的。我也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变化,旧的打破了,新的才会建立。之后,保持谦卑和警醒,成为了自我的核心价值,并一直指引我到现在。虽然现在仍然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个核心价值是使我不断尝试,不断受伤的过程中,自我修复的重要能量来源。…
第3次作业:(2个题目)1、简要阐述婴儿情绪的发展。2、结合理论和自己的生活观察,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四种依恋类型的儿童的特点,并思考依恋风格的影响。 1、简要阐述婴儿情绪的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简单的两级,愉快(不哭),不愉快(哭)6-10周:可以识别面孔,看到喜欢的事物会笑,6周之前只是肌肉抽动而非真正的情绪3-4个月:开始出现愤怒6-8个月:开始害怕陌生人18-24个月:出现自我意识,可以逐渐理解他人情绪,自我调节情绪,情绪开始细化 2、结合理论和自己的生活观察,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四种依恋类型的儿童的特点,并思考依恋风格的影响。 首先还是先列出课程当中所提到的婴儿期的四种依恋类型:…
第2次作业: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是怎么看待咨访关系的呢?请简述,为什么咨访关系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双重或多重关系? 个人认为,咨访关系,即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在咨询开始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的,双向的工作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访者获得疗愈,自我修复;咨询师获得成长和经验。所以说,“高质量的咨询关系是促进改变发生的重要基础和媒介”。来访者都是渴望改变困境而走进咨询室的,也可能或多或少的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也都会对咨询产生敬畏或者将其视为救命稻草。咨询师一般也都会在咨询开始阶段向来访者介绍咨询师是如何工作,以及心理咨询是怎样产生效果的,从而将双方的地位拉到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来访者看待咨询师不再是仰望的角度,而是保持平等的尊重。而从专业伦理的角度,更强调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尊重这一核心价值观。“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发现发展使用来访者自己的资源,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过好的生活”咨询的本质,就像一个拐杖。来访者遇到了困难,导致无法独立的行走,咨询师就是那个提供拐杖的人,陪伴着来访者走一段路,帮助来访者最后丢掉拐杖,自由独立的行走。也就是说,咨询师是让来访者尽快丢掉拐杖的人,而不是让来访者一直依赖拐杖。这个过程也都需要咨询师给予来访者足够的信任和鼓励,以及专业的帮助。所以这也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 上述的关系,都是基于专业和共同工作的基础上的,因此,如果双方产生了除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就势必会影响到工作和最终的效果。这里简单列举一下个人认为可能发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咨访关系是一种非常专业同时也很敏感的关系,很容易受到其他关系的干扰。基于双方互相足够的尊重,和来访者的福祉,保证最好的咨询效果,应当避免除了工作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也是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咨询师更应该克制,避免发生双重或多重的关系。 作业反馈:…
第1次作业:请结合课程内容,分析总结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异同,并简述你对两者异同的看法和理解。 看完老师的视频,简单总结下两者的异同,并阐述一下我的理解。 心理咨询 vs 心理治疗的异同:…
转眼之间,2021年都快过完了,上一篇停留在两年之前。不知道这两年在家里浑浑噩噩的过,还能写出些什么东西。干脆就什么都没写。 2019年9月到现在,失业已经两年多了,迷茫和无力感吞噬者我,把我消耗得奄奄一息,感觉自己就是行尸走肉了。如果真的有丧尸,那么自己真的和它们没什么区别。 当初决定辞职,离开了那个快要让自己窒息的环境,发现剩下的只是更大,更无处可逃的窒息,还不如就继续那么混着,同样都是看不到任何希望,起码有一点收入。 不知道这样的状态还会持续多久,表面上平安,内心一团乱麻了。继续这么过着吧,反正不管多难,都会过去的。
自己这一年的感觉就是,浑浑噩噩 除了健身坚持下来了,其他的没啥长进 机器学习也没学太明白 仿佛在找到适合自己做的工作或者事情之前,生活永远进入不了所谓的正轨 8月底离职,被生活推了一把,也想给自己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