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d5:独处的能力


第5次作业:结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马勒理论,谈谈你对 “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句话的理解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看到这个议题,不由得就想起这句歌词。出自李志的《梵高先生》。的确,我们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孤独的离开。

不妨梳理一下一个普通人类一生重要时间线吧:
呱呱坠地,父母的照料,慢慢长大,有了朋友,成年,有了伴侣,有了儿女,父母老去,儿女成年,先后离开,最后伴侣离开,或者自己先于伴侣离开。
简单梳理后发现,除了首尾,中间的每个环节其实也都暗含了孤独二字。和父母,和朋友,和伴侣,和儿女,无论怎样的陪伴,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无论怎样的相处,最后其实都是和自己的相处。自己人生的路,还是需要自己一个人去走,别人不可能代替你,最多是扶着你,迈步还需要自己迈。学习,工作这些一个人最核心的生存能力都是需要自己去发展的。

根据马勒的理论,分离个体化是从婴儿的第5个月学会爬开始的。我们从爬开始,逐渐的从身体和心理上和主要照料者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个人认为这里有两个分离的过程:我们离开母亲(主要照料者),儿女离开我们。如果前面一个过程完成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后一个过程。
独处,是分离个体化一个具体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如果前一个分离个体化过程完成的不好,独处的能力不会太好。然后也会影响子女的分离一体化过程,或者影响同子女的关系,或者子女的独处能力也受影响。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提到,人类在成年早期是亲密vs孤独这样一个阶段。发展出亲密关系,也是为了对抗孤独产生的危险的感觉。
为什么?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群居动物,本身是害怕孤独的,因为孤单一人暴露在环境当中,对于早期人类来说意味着危险。所以这种危险的感觉被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这种危险,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和一个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
所以独处某种程度上看是违反人性的,就和自私,贪婪一样,早期人类为了生存繁衍而进化出的结果,成了今天人性幽暗的一面。
什么是情绪发展成熟?就是能和谐的和自己的人性相处,不断的警醒,控制人性中幽暗的一面,发扬光明的一面,使得自己免于陷入混乱或者毁灭。
独处,就是和自己待一会儿。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将自己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离出来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让我们已经很疲劳的大脑休整一下。我们常说的物质成瘾,也是大脑无休止的被填满的结果。
独处,就是能让我们警醒的一种方式,就行对抗自私和贪婪一样,会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却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控制本我,本就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作业反馈

嗨,新年好!非常喜欢你的文字,觉得它们有一种力量,可以抓住人的注意力并想要与你交流。你将自己的理解、生活中的思考和知识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它们仿佛有一种魔力,你写的是孤独,却建立起了联结。我想这或许也是另一个理解孤独的视角。确实我们孤独的来到世界,最后哪怕有他人的陪伴,也要独自去面对死亡。但作为人类,我们似乎在生命底层深深相连,我们共同感受生死带给我们的意义,感受孤独引发的情感,探索我们面对孤独时的不同方式。我们或许无法在现实层面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但在一个广博的情感层面我们是相通的。你提到从远古到现今去除了危险的时代,独处有了不一样的含义。确实,今天我们不再需要面对野兽和环境的威胁,但根植于基因里危险的感觉仍然让我们并不喜欢“独处”。至少在生命的最初,这一点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哇哇大哭引起养育者的注意,并不自觉的发展出和养育者契合的行为模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内化客体,这样哪怕是独自一人,我们也总有被“陪伴”的感觉。现实的个体无意识的被我们内化,我们可能是内化了ta的形象,ta安慰我们的一句话,或是在受挫时ta对待我们的方式。在之后独自面对危险和困难时,我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照顾自己。独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标志,但获得独处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曾经我们感受过这样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客体,我们内化了ta,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结构,因此哪怕独自一人时我们也可以感到稳定安全。或许可以这样解读《梵高先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让我再看你一眼”,让我记住你,让我可以面对这孤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